“你說不補鈣吧,怕孩子缺鈣;補了鈣,一檢查還缺鈣;怎么了這是?現在的家長可真不好當!”這是我們在上海某兒童醫院診室前遇到的一位寶寶媽媽——金女士的由衷感嘆,她的小公主13個月零4天,“鈣”齡約4個月。
像金女士反應的這種問題,在嬰幼兒中不在少數,并且大多數家長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既然缺鈣,那就補鈣,還缺鈣嘛,就加大劑量。
這樣的做法對不對呢?我們就此問題請教了諸多兒童營養學的專業醫師與老師,了解到,對于嬰幼兒缺鈣的問題,不只要注意鈣的補充,還應該充分補充鈣的黃金搭檔——維生素D。
正確認識鈣以及影響鈣吸收的因素
一神經生物學家說:“生命的一切運動都不能沒有鈣。
”這句話一點也不夸張。
調節人體各個系統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都要依賴鈣的存在,鈣代謝平衡對于維持人體生命和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鈣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一種無機鹽。
正常人體內鈣的含量為1200~1400克,約占人體重量的1.5%~2.0%,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之中。
另外,1%的鈣大多數呈離子狀態存在于軟組織、細胞外液和血液中,與骨鈣保持著動態平衡。
嬰兒正處于骨骼和牙齒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對鈣的需要量比成人多。
嬰兒如果缺鈣,牙齒生長發育會延遲,有的寶寶兩歲左右還沒長牙,骨骼也會變軟,嚴重的形成軟骨癥、O形腿或X形腿。
此外,在神經傳導、肌肉運動、血液凝固和新陳代謝等方面都需要鈣質的參與。
鈣既然這么重要,是不是我們攝入足夠的鈣就足夠了呢?其實,影響鈣在體內吸收的因素很多,如鈣的攝入量多少、膳食中鈣磷比例、胃腸道狀態、內分泌情況等都會影響鈣的吸收,除此之外,格外要注意維生素D的補充,維生素D與鈣吸收的關系最為密切,甚至可以說鈣與維生素D的關系是“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
補鈣“黃金搭檔”——鈣+維生素D
維生素D的發現是人們與佝僂癥抗爭的結果。
佝僂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骨骼礦化不良疾病,俗稱“缺鈣”,多見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
事實上,對處于哺乳期的嬰幼兒來說,“缺鈣”的更深層原因是維生素D的缺乏。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嬰幼兒煩躁、盜汗、枕禿等情況,甚至出現典型的骨骼改變,如方顱、“X”型腿、“O”型腿、肋骨外翻等,這些多與維生素D的缺乏有關系。
在缺鈣的問題上,人們往往僅僅停留在對鈣質本身的補充,豈不知,維生素D的充足遠比鈣的補充更值得關注。
目前家長對于鈣的補充的意識明顯增強,會注意在飲食、補充劑等多方面進行補充,但很多人不知道,維生素D的來源相對比較少,主要依靠于人類皮膚合成或通過食物攝取。
實際上,由陽光中紫外線照射皮膚產生維生素D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包括皮膚色素、體型、居住地緯度、季節、云層阻擋、空氣污染程度,以及衣服和防曬霜等對紫外線阻隔等。
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從祖先的室外勞作到絕大多數時間生活在室內,現代人由陽光照射而獲得的維生素D也大大減少。
因此,可以說,包括佝僂病在內的嬰幼兒常見的“缺鈣”癥狀,很多時候罪魁禍首并不是鈣不足,是“缺維生素D”!
咸寧健康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聲明: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