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怎么來的?
1.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2.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節氣。
3.以后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4.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5.西晉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中記載:“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氣,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立歷日。
6.”這番話說明設立節氣的初衷就是為了“治農功”。
7.節氣以一年為基礎,約15天為一節氣,劃分的24個不同的節氣。
8.春秋時期,五經之一的《尚書》有堯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確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節氣。
9.在《管子·輕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節氣。
10.時至戰國,《呂氏春秋》將節氣增加到22個,節氣初具雛形。
11.到了漢初,《淮南子·天文訓》增補了小滿和大雪兩個節氣,形成了完整的節氣系統。
咸寧健康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聲明: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