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良好的觀察力呢?觀察力本身是一種多因素的智力結構,它包括精細的知覺能力、定向的注意能力和以分析、比較為基礎的選擇性思維能力,同時還包含意志、性格等個性品質因素。
因此,良好的觀察品質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觀察的目的性。
指觀察具有明確的指向性。
目的越明確,注意就越集中,感知也越深刻;在觀察時,不受外界干擾,具有較強的自制力。
比如,讓孩子看一擔畫有松鼠的掛圖,要求觀察松鼠的頭部形狀。
目的性強的孩子一下子就能抓住松鼠頭部的特征并加以具體描繪,說出小松鼠的嘴是什么形狀,嘴上有沒有胡須,耳朵、眼睛、鼻子是什么樣的,等等。
目的性差的孩子由于被松鼠那蓬松的大尾巴所吸引,對松鼠的頭部則是“視而不見”。
所以我們說無目的的感知只能算一般感知,只有當感知活動具有明確目的時,才能算觀察。
2.觀察的全面性。
指能按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全過程、事物的各個構成部分及其相互聯系等,并能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
3.觀察的準確性。
指能夠精確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不僅能發現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而且能辨別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
當然,精確性也包含了客觀性,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并能及時發現觀察中的錯覺,找出產生錯覺的原因,及時予以矯正。
4.觀察的深刻性。
指人們從經常觀察中發現和提出各種問題,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既能帶著間題反復觀察,依據事物特征歸納出事物變化的規律,又能運用演繹、推理的形式對事物作出科學的判斷。
應該看到,在小學階段,由于兒童抽象邏輯思維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對事物的觀察往往局限于感知方面,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質。
也就是說.他們知覺的有意性差,情緒性強,觀察時常常是主次不分。
觀察不細、不全。
所以更要注意從小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
咸寧健康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聲明: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