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會發現這種情況,小兒在入睡一段時間后會突然驚醒坐起,或哭鬧和煩燥不安,有的甚至會起床精神恍惚地走動,做一些夢中的動作或講一些夢中的言語與事情,之后再入睡,醒來后記憶不清,至多只能回憶出夢中的一個片斷,這種情況叫做小兒夜驚。
而媽媽們經常對這種情況束手無策。
并且小兒夜驚發作次數不定也沒有規律,有的隔天發作1次,有的幾天發作1次,也有的10天左右發作1次,嚴重的一夜可發作數次。
相關人士分析小兒夜驚是由于某種原因導致精神受刺激而引起夜間受驚,有許多原因都會引起小兒夜驚,比如白天休息不好、突然來到陌生環境、看緊張恐怖的電影、電視、錄象,受到意外驚嚇和睡前聽到刺激性強烈的故事等,均可導致夜驚。
相關人士認為,孩子經常出現噩夢的現象可持續數月到一兩年,家長不必擔心,這多為生長發育的正常表現,但也可由孩子的新鮮體驗、生理疾病或電視內容引發。
如果孩子白天有焦慮或其他異常表現,家長就要格外注意,必要的時候還要醫生。
如果小兒長期夜驚,家長要注意引起重視,否則,任其發展下去,可逐漸轉變為夢游、精神錯亂及其它神經系統的病癥。
如果遇到小兒夜驚,家長應注意及早預防和治療。
首先,要尋找引起小兒夜驚的原因,找到后盡快解除。
家長平時要培養小兒的勇敢頑強的精神,使小兒不容易產生擔驚受怕的恐怖心理;合理安排小兒一天的作息時間,讓小兒得到充分的休息;盡量避免收聽和觀看緊張、興奮、驚懼、刺激性強的廣播、錄像等。
家庭成員生活要和睦共處,不爭吵,不打架,對小兒更不要打罵訓斥,避免小兒受驚嚇。
對于發作頻繁或者難以防止的夜驚小兒,可在醫生指導下每晚給予口服少量的鎮靜、催眠、安定藥,如非尋根、魯米娜、利眠寧、氯丙嗪等,這樣可以促進小兒睡眠,防止和治療小兒夜驚。
相關人士認為,如果孩子已學會說話,如果發生驚醒,要趁這個時候及時進行交流,家長可以“把燈打開,給孩子喝杯熱奶,聽孩子講述夢中的細節。
這有利于孩子表達創傷。
”相關人士建議最好讓孩子睡前進行放松活動,例如下午多進行活動,讓孩子有些疲勞感;睡前洗熱水浴和給孩子梳頭等。
如果是母親沒有睡在旁邊導致孩子的噩夢,要及早讓孩子戒掉這種依賴,逐漸讓其獨自睡覺。
如果上述招數都不起作用怎么辦?醫生建議:“如果孩子每晚都在同一個時間驚醒,家長可采用打破誘發噩夢的睡眠循環的方法,嘗試提前半小時弄醒他們,然后再讓孩子入睡。
咸寧健康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聲明: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